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厦门稀土材料研究中心2025-2026年科研人才招聘启事
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厦门稀土材料研究中心(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为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与厦门市人民政府,于2012年共建成立的地方事业法人单位。
厦门稀土中心立足于福建省稀土资源优势和厦门现有稀土企(产)业基础,瞄准闽赣稀土资源的集成开发利用和稀土功能材料产业科技需求,重点聚焦稀土分离提纯、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稀土功能助剂、清洁生产与环境修复、稀土特种合金、纳米生物治疗等领域的研发,建立稀土材料高质化利用与工程化示范、综合技术示范与应用基地,以稀土材料的源头创新促进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为促进海西稀土产业及其产业链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厦门稀土中心园区位于厦门市集美区集美湖畔,项目总投资4.3亿元,园区占地面积97亩,建设面积11万平方米。目前,已有14个科研团队开展工作,在稀土清洁分离、稀土生物医学、稀土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取得突出进展。
依据研究中心发展需要,现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各类科研人员,工作地点为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
一、招聘岗位
1.高层次人才招聘
需求岗位 |
研究方向 |
应聘要求 |
研究员/ 正高级工程师 (5名) |
物质功能的微观结构机制、分子限域结构与同位素小分子、多级光电结构与肿瘤标志物识别、晶体物理、大尺寸晶体材料的制备理论和技术、新概念晶态材料设计与创制 |
具有博士学位,在海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或者知名企业研发机构有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在本领域取得突出业绩,连续工作36个月以上 |
*研究员/正高级高级工程师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组群 |
需求岗位 |
专业 |
研究方向 |
联系方式 |
方向1:稀土功能材料的跨领域创新与多场景智能应用:新能源、精准医疗与光电技术 |
副研究员 (1名) |
材料、化学、生物医学、免疫学、神经生物学、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 |
纳米生物医学、纳米化学与物理、纳米光学与成像技术、生物材料、生物检测与成像、光电功能材料、肿瘤免疫;神经相关疾病、神经环路、大脑皮层感觉信息处理机制、光学成像,光遗传性电生理、动物行为学、药物载体、核素药物 |
张老师 zhangy@fjirsm..ac.cn |
副研究员 (1名) |
材料学、凝聚态物理学 |
光电材料 |
马老师 meanme@fjirsm.ac.cn | |
高级工程师 (1名) |
光学、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 |
光电仪器 | ||
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 (1名) |
材料学、化学、高分子 |
稀土功能材料、稀土功能高分子 |
宋老师 slj@fjirsm.ac.cn | |
方向2:光电功能材料与新能源器件 |
研究员 (1名) |
材料学、化学、物理 |
电催化、氢能关键材料与器件集成 |
林老师xmlinyangming@fjirsm.ac.cn |
副研究员 (2名) | ||||
高级工程师 (1名) |
材料学、化学、材料物理与化学 | |||
副研究员 (2名) |
1.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相关专业;2.化学类、物理化学、能源化学、储能工程、计算化学等相关专业 |
1.熟悉锂离子电池固态电解质的合成及表征方法,具有独立的实验和工作能力;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熟悉掌握固态电池器件组装及测试表征技术的应聘者;2.计算化学、锂离子电池设计与机理研究、固液界面化学 |
岳老师hjyue@fjirsm.ac.cn | |
高级工程师 (1名) |
材料或化学相关 |
新能源器件 | ||
副研究员 (1名) |
物理、材料、化学等 |
光功能材料及应用研究,包括稀土纳米发光材料及其生物应用、照明和显示用发光材料、近红外发光材料、量子点发光材料及其应用等 |
朱老师 zhm@fjirsm.ac.cn | |
副研究员 (1名) |
材料、化学、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 |
理论与计算化学,从事稀土等无机发光材料的理论计算或人工智能在新材料研发中的应用探索 | ||
高级工程师 (1名) |
光谱学、光学仪器、物理电子学等 |
光谱测试技术研究、发光材料的高通量表征技术研究 |
*研究员/正高级高级工程师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2.骨干人才招聘
组群 |
招聘岗位 |
专业 |
研究方向 |
联系方式 |
方向1:稀土功能材料的跨领域创新与多场景智能应用:新能源、精准医疗与光电技术 |
助理研究员/工程师 (1名) |
材料学、生物医学、神经生物学、免疫学、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 |
纳米生物医学、纳米化学与物理、纳米光学与成像技术、生物材料、生物检测与成像、光电功能材料、肿瘤免疫;神经相关疾病、神经环路、大脑皮层感觉信息处理机制、光学成像,光遗传性电生理、动物行为学 |
张老师 zhangy@fjirsm.ac.cn |
博士后 (1名) |
纳米生物医学、纳米化学与物理、纳米光学与成像技术、生物材料、生物检测与成像、光电功能材料、肿瘤免疫、神经相关疾病、神经环路、大脑皮层感觉信息处理机制、光学成像,光遗传性电生理、动物行为学、药物载体、核素药物 | |||
科研助理 (1名) |
纳米生物医学、纳米化学与物理、纳米光学与成像技术、生物材料、生物检测与成像、光电功能材料、肿瘤免疫、药物载体、核素药物 | |||
助理研究员/工程师 (1名) |
光学工程、原子分子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
纳米光子学、激光光谱、模式识别、AI |
马老师 meanme@fjirsm.ac.cn | |
博士后 (2名) |
材料物理与化学、分析化学、凝聚态物理 |
光电材料、激光光谱 | ||
助理研究员/工程师 (1名) |
化学、材料学、高分子 |
稀土功能高分子 |
宋老师 | |
科研助理 (1名) | ||||
特别研究助理(含博士后) (2名) |
材料、化学、材料物理与化学、高分子 |
稀土功能材料、稀土功能高分子 | ||
特别研究助理(含博士后) (若干) |
化学、材料、生物、医学等 |
1.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光电刺激响应的分子材料等。2.配位化学:多酸与团簇化学,金属有机框架合成及其光电催化。3.光电催化材料:光电催化水分解制氢、二氧化碳还原、挥发性有机物降解等。4.生物医用材料:药物设计合成或天然产物提取(主要针对肿瘤、流感病毒、艾滋病毒、炎症等高发疾病),生物医学功能稀土材料的设计合成等。5.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合成与表征。6.理论计算:发光材料、催化材料、太阳能电池等相关领域的计算模拟 |
||
特别研究助理(含博士后) (1名) |
化学、材料等相关专业 |
具有半导体材料化学与物理、第三代光伏电池工艺、有机半导体化学合成、聚酰亚胺合成与涂膜等相关背景 |
高老师 peng.gao@fjirsm.ac.cn | |
方向2:光电功能材料与新能源器件 |
特别研究助理(含博士后) (2名) |
物理、材料、化学等 |
光功能材料及应用研究,包括稀土纳米发光材料及其生物应用、照明和显示用发光材料、近红外发光材料、量子点发光材料及其应用等 |
朱老师 zhm@fjirsm.ac.cn |
科研助理 (1名) | ||||
特别研究助理(含博士后) (2名) |
理论与计算化学,稀土等发光材料的理论计算研究 | |||
科研助理 (1名) | ||||
科研助理 (1名) |
光谱学、光学仪器、物理电子学等 |
光谱测试技术研究、发光材料的高通量表征技术研究 | ||
助理研究员/工程师 (1名) |
化学、能源、材料 |
电池工艺技术 |
岳老师 hjyue@fjirsm.ac.cn | |
科研助理 (1名) | ||||
博士后 (2名) |
能源化学材料 | |||
科研助理 (1名) |
化学、材料、机械 |
新能源器件 | ||
特别研究助理(含博士后) (2名) |
无机化学 |
超分子自组装 |
黄老师yghuang@fjirsm.ac.cn | |
助理研究员/工程师 (2名) |
材料学、化学、材料物理与化学 |
电催化、能源材料与器件 |
林老师 xmlinyangming@fjirsm.ac.cn | |
博士后 (2名) | ||||
方向3:稀土资源分离与利用、先进储能材料与技术 |
博士后 (2名) |
化学类、化学工程、材料化学、材料与化工、材料物理与化学等 |
天然稳定同位素分离 |
杨老师 fanyang2013@fjirsm.ac.cn |
科研助理 (2名) | ||||
科研助理 (1名) |
材料学、化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等相关专业 |
阻变材料与器件 |
孙老师 xmsundsn@fjirsm.ac.cn | |
博士后 (4名) |
无机化学、材料化学、电化学 |
有从事储氢材料或二次电池领域研究或工作经验 |
申老师 z-shen@fjirsm.ac.cn |
*助理研究员/特别研究助理(含博士后)/工程师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科研助理(研究实习员/助理工程师)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
二、应聘条件
1.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
2. 符合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
3. 助理研究员须有博士后工作经历;特别研究助理(含博士后)、工程师须获得博士学位;科研助理须获得硕士学位;
4. 热爱科研工作,勤奋踏实,吃苦耐劳,为人正派,责任心强,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5. 高层次人才要求年龄45周岁以下,其他应聘人员要求年龄35周岁以下,条件特别优秀者可适当放宽;
6. 身心健康,体检合格。
三、福利待遇
1. 对能实现研究或产业重大突破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实行“一事一议”,特殊高端人才实行协议年薪;
2. 对认定为福建省高层次人才A、B、C三类的,由省级人才专项经费分别按25-200万元的标准给予安家补助;
3. 对认定为厦门市引进高层次人才A、B、C三类的,可申请购房补贴最高130-200万元,或申购厦门市人才房(赠送产权)100-150㎡,按市场评估价的45%配售,或申请5年租房补贴6000-10000元/月;对认定为厦门市骨干人才(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才等)的,可申购厦门市保障性商品住房80-95㎡,按市场评估价的45%配售;
4. 优先推荐新引进正高级高层次人才申报厦门市“双百计划”创新团队或特聘岗位,最高可获300万元工作生活补助,推荐新引进副高级人才申报厦门市优培生计划,可获25万元生活补助;
5. 精英/技术英才计划的博士后实行协议薪酬,标准为20-25万元/年。在厦联合招收的博士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将定期对在站博士后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可叠加申领厦门市博士后补贴12-15万元/年;
6. 如获得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或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项目的支持(资助2年60万元);如获福建省优秀博士后支持计划资助,可获20万元生活补助;为促进两岸青年人才交流合作,鼓励台籍博士后或大陆赴台交流博士后申请海峡博士后交流资助计划(资助2年50万元)。上述计划均可叠加享受;
7. 对博士后出站留厦安家的人员,可申请30万安家补贴。对新引进落户厦门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以及获得教育部认可的硕士以上学位归国留学人员,厦门市提供博士每人8万元(不超过40岁),硕士每人5万元(不超过35岁);
8. 提供园区内职工公寓;
9. 协助办理未成年子女入学等;
10. 享受其他相关优惠政策。
四、研究所与厦门市专项人才计划
(一) 厦门市“双百计划”高层次人才特聘岗位+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百人计划”
1. 招聘岗位:研究员/项目研究员;
2. 课题研究或技术攻关方向:稀土清洁分离、稀土生物医学、稀土新能源材料、稀土光电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稀土合金、稀土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研究方向;
3. 学历及工作经历:取得海外博士学位或具有博士学位且有两年以上海外学习工作经历;
4. 年龄:45周岁以下;
5. 专业能力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海外知名企业担任高级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
(2)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担任副教授以上职务,具有较高科研水平和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专家学者;
(3)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任职3年以上,已取得较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中青年创新人才;
(4)专业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在海外从事博士后研究不少于2年,在海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过高水平学术论文或取得其他高质量研究成果的青年科技人才;
(5)掌握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人才。
6. 到岗时间:2024年1月1日以后回国或尚未回国;
7. 对业绩特别突出的或我市急需紧缺的人才,可适当放宽年龄、学历、职务等要求;
8. 支持:厦门市给予100万元工作生活补助,可直接认定厦门市高层次人才B类;如成立课题组,获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百人计划”支持,可获150万元科研经费,60万元生活补助;如加入团队,获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团队百人计划”支持,可获100万元科研经费,60万元生活补助;
9. 优先推荐申报各级各类人才计划。
(二)厦门市优培生(高校科研类A类)+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团队百人计划”
1. 招聘岗位: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项目副研究员/项目高级工程师;
2. 基本要求:2025年从以下学校(专业)出站的博士后:
(1)国际知名的三大世界大学排名最新前100名学校;
(2)相关重点高校(院所)的优势学科;以及毕业于上述学校并在上述学校工作的教学、科研人员。本科、硕士阶段原则上在国际知名的三大世界大学排名最新前100名学校或相关重点高校(院所)优势学科,或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所在高校就读;
(3)年龄:35周岁以下。
3. 满足以下成果之一:
(1)在本学科或综合性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I区不少于1篇,或II区不少于4篇;
(2)以第一发明人获得过不少于4件授权发明专利,或以第一完成人获得的授权发明专利或技术实现了总和不少于30万元人民币的转化效益;
(3)以排名前三位的主要完成人解决了重要工程或重要产业化工程中的至少一项关键技术问题,或完成一项有明确应用前景的中试或模试技术,并有客户单位的应用证明或权威部门的鉴定;
(4)以排名前三位的主要完成人自主研制出重要的仪器设备,或完成已有设备的重大技术改造,并通过权威部门组织的鉴定。
4. 支持:厦门市给予25万元工作生活补助,可直接认定厦门市高层次人才C类;如获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团队百人计划”支持,可获100万元科研经费,60万元生活补助;
5. 优先推荐申报各级各类人才计划。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陈老师;许老师
E-mail:cqi@fjirsm.ac.cn;xushuo@fjirsm.ac.cn (请同时抄送课题组负责人邮箱)
电话:0592-3576151
地址: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道兑山西珩路258号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A区
更多招聘信息和研究所情况介绍请阅:http://www.xmirem.ac.cn/